天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二病区

        

神经内科(脑病科)二病区始建于1998年,是集临床急救、治疗、康复、预防、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临床科室。

目前脑病科二病区科室共有医护人员22人,医生7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人,神经内科住院医师6人,主管护师1人,护师12名。科室以病人为中心,抓好医疗质量、服务态度,不懈努力、进取,在医疗、教学、科研等各个方面均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并取得了显着的成绩,在长期的医疗实践工作中,擅长脑病科各种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如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脑梗死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如脑炎及脑膜炎等)、脊髓疾病、周围神经病变、癫痫、各类头痛、肌肉疾病、运动障碍性疾病(如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伴有的抑郁、焦虑等。特别在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及规范化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一定特色,近年来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开展了“针钻一体微创锥颅血肿抽吸术”,针对脑出血、脑室出血、慢性硬膜下血肿等疾病患者,具有创伤小,见效快,经济适用,成功救治多例患者,树立“市级医院,省级水平”的科室形象。2010年被评为甘肃省医疗卫生重点学科。

科室拥有开放床位41张,设有简易式家庭化病房6间,并能充分利用医院提供的硬件设施(双排螺旋CT、核磁共振、动态脑电图、DR设备、大型C臂、全自动血液生化仪、多维彩超、直线加速器等),为成功救治脑出血、脑梗死、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癫痫、眩晕、周围神经病、脊髓炎、多发性硬化等提供了科学的保证,我科除开展常见病、多发病、急诊急救工作外,同时也承担着本地区公共卫生事业的各项工作和部分疑难病的救治。近年来病床使用率均达到100%以上。为了响应卫生部关于大力发展中医药的号召,我科坚持走中西医结合发展的道路,综合应用各种中医药治疗手段,继承历代中医药优秀成果,吸取中医药的最新研究进展,运用中医、西医结合的方法,开展对脑卒中的防治和康复,不断研究开发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特色,以更好的为广大患者服务。......

您现在位置:科室导航 >> 内科系 >> 神经内科二病区 >> 健康科普 >> 浏览文章
    脑卒中病人良肢位的摆放与体位变换
    时间:2019/4/22 10:50:29    作者:未知


     

     

    脑卒中的特点是“疾病与障碍共存”,故康复应与治疗并进。体位摆放关系到康复预后的好坏。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在功能恢复中会出现痉挛,由于痉挛产生的异常姿势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患者一入院就开始注意良肢位的摆放与保持。

     

    一、良肢位的摆放

    所谓良肢位,是指为防止或对抗痉挛姿势的出现,保持肩关节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而设计的一种治疗体位。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典型姿势表现为上肢的肩下沉后缩,肘关节曲,前臂旋前,腕关节掌屈,手指屈曲;下肢的外旋,髋膝关节伸直,足下垂内翻。早期注意并保持床上的正确体位,有助于预防或减轻上述痉挛姿势的出现和加重。通常选用下列体位。

     

    1)患侧卧位:即患侧在下,健侧在上。头部用枕头舒适的支撑,患侧上肢前伸,使肩部向前,确保肩胛骨的内缘平靠于胸壁。上臂前伸以避免肩关节受压和后缩。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手指张开,掌心向上。手心不应放置任何东西,否则因受抓握反射的影响而引起手抓握掌中的物体。健侧上肢置于体上或稍后方,放在身前是错误的,因带动整个躯干向前而引起肩胛骨后缩。患侧下肢在后,患髋关节微后伸,膝关节略屈曲,足底蹬支撑物。这是重要的体位,由于患侧卧位,增加了对患侧的知觉刺激输入,并使整个患侧被拉长,从而减少痉挛,此外,健手能自由活动。

     

    2)健侧卧位:健侧在下,患侧在上。头部枕头不宜过高。患侧上肢下垫一枕头,肩前屈90°—130°,肘和腕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患侧骨盆旋前,髋、膝关节呈自然半屈曲位,置于枕上。患足与小腿尽量保持垂直位,注意足不能内翻悬于枕头边缘。身后可放置枕头支撑,有利于身体放松。健侧下肢平放在床上,轻度伸髋,稍屈膝。

     

    3)仰卧位:头下置一枕头,但不宜过高,面部朝向患侧。患侧肩部垫一比躯干略高的枕头,将伸展的上肢置于枕上,防止肩胛骨后缩。前臂旋后啊,手掌心向上,手指伸展、张开。在患侧臀部及大腿下垫枕,以防止患侧骨盆后缩。枕头外缘卷起可防止髋关节外展、外旋,枕头右下角膝关节呈轻度屈曲位。足底不应放置任何东西,防止增加不必要的伸肌模式的反射活动。应尽可能少用仰卧位,因为这种体位受颈紧张性反射和迷路反射的影响,异常反射活动最强,而且,这种体位下,骶尾部、足跟、外踝等处发生褥疮危险性增加。

     

    二、体位变换      

       主要是预防褥疮和肺部感染。另外,仰卧位强化伸肌优势,健侧卧位强化屈肌优势,患侧卧位强化患侧伸肌优势,不断变换体位可使肌体的伸屈肌张力达到平衡,预防痉挛模式出现。一般60-120分钟变换体位一次。

     

    1)向患侧辅助翻身:令患者抬起健侧腿向患侧伸,健侧上肢也向前摆,辅助者一手放在患膝上辅助患腿外旋,另一手可辅助患侧上肢处于前伸位置。

    2)向患侧独立翻身:仰卧位双手交叉握住,由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上肢伸直,健侧下肢屈曲;用健侧上肢将患侧上肢置于外展位,以防翻身后受压;健侧足蹬床使身体向患侧旋转,健侧上肢向患侧前伸,带动肩部旋转,使身体成侧卧位。

    3)向健侧辅助翻身:患者双手交叉握住,辅助者屈曲患者下肢,双手放于患者臀部和足部,辅助向健侧翻身,摆放好肢体。

    4)向健侧独立翻身:患者仰卧位,健腿插入患腿下,双手叉握,向上伸展上肢,左右摆动,加大幅度,摆至健侧时,顺势翻向健侧,同时用健腿带动患腿翻身。

    5)被动翻身:多指从仰卧翻至侧卧位,先将患者左(右)侧上肢外展至约90°,右侧上肢置于腹部,下肢交叉。辅助者立于右,一只手放在患者肩部,另一只手从右大腿下穿过,搭在另一腿上,双臂同时用力,将患者右侧身体抬起,翻至侧卧位。

    6)侧方移动:患者双脚踩在床上,屈膝、抬臀并向一侧移动,辅助者站在患侧,先向同一方向帮助移动肩,然后移动双腿,整理好肢位。

    7)前后方向移动:患者做在床上,重心先稳到一侧臀部,抬起对侧臀部向前移,然后,重心移至前移的臀部,再抬起对侧臀部并前移。辅助者可站在患侧,用手支撑患侧大腿根部,帮助转移重心。向后方移动时可按同样方法进行。

     

       总结:康复训练的第一原则是无论怎样严重的疾病和残疾的患者,必须从发病的第一天就考虑到有朝一日他有可能会恢复其正常和令人满意的生活方式;第一原则是必须使康复工作尽早付诸实施,以帮助患者恢复至最满意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