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

        天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已有60余年历史,是中医、针灸、推拿三宝合璧的特色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十一五"重点专科,省级重点专科,全市重点学科,为我市规模最大、设备最全、技术过硬的针灸专科。主持和参与省市级科研成果6项,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专科论文40余篇,引进并应用新技术、新成果3项,成功举办省级继续教育项目3项,2009年我科代表天水市参加全省针灸推拿大赛荣获集体二等奖以及个人一等奖的好成绩。前卫生部部长高强同志视察后予以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现有高级职称2名,中级职称2名,初级职称医师10余名,学科带头人田小刚主任医师、科主任,为中国针灸学会理事、甘肃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天水市名中医。科室承担甘肃中医学院、甘肃省中医学校等临床实习带教任务。

自2006年我科被天水市卫生局确定为市级重点学科以来,狠抓专科内部建设,在人才培养和学术水平等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专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专科不断完善本中医针灸、中西医结合诊疗常规及中医护理规范,制定了《项痹》、《腰痛》、《面瘫》、《肩痹》、《中风》等疾病的诊疗常规,突出中医药诊疗方法的综合运用,并定期对主要病种和重点病种的诊疗常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和评估,先后6次修订诊疗常规,优化诊疗方案,中医药辨证论治准确率达到97%以上。

科室中医特色浓郁,注重学科的特色发展,在针灸、推拿、牵引、理疗等传统疗法的基础上开展了“牵扳手法及侧屈顶推法”,它是一种治疗颈腰椎病的独特手法。我们对传统医疗手法作了23年的深入研究和比较,博取各家手法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而鲜明特色,即:稳、准、巧、快,尤其是在“快”字上堪称一绝。“牵扳手法及侧屈顶推法”治疗一个病人费时不到1分钟,病情轻的只需半分钟,个别病情复杂者也不超过2分钟。我科应用此手法以来治疗178例环枢关节功能紊乱综合症患者,治愈率达83%以上,经观察24例患者X线片治疗前后对照,有7例患者恢复正常。另外还开展了中药离子导入疗法、经络导平治疗、中药熏蒸疗法、针刀疗法等特色疗法。在重点专科建设期间先后引进了浮针疗法、火针疗法、银质针疗法、靳三针疗法、带刃针疗法、耳穴压丸疗法、穴位埋线疗法等疗法,并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较为理想临床疗效。其中,带刃针一次性治疗弹响指取得非常显着的临床效果;耳穴压丸疗法治疗儿童多动症也取得了非常好的临床治愈率。......

您现在位置:科室导航 >> 内科系 >> 针灸科 >> 科室动态 >> 浏览文章
    冬病夏治“三伏贴”的历史及理论基础
    时间:2019/6/30 9:34:07    作者:未知


     

    .所谓的冬病夏治“三伏贴”其源于清朝,又名“天灸”,可以治疗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异位性皮肤炎,经常反复性感冒等疾病;“三伏贴”自清代名医张潞的《张氏医通·喘门》就有记载“诸气门下—喘。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未有不应。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共为细末入麝香半钱,杵匀,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涂后麻冒疼痛,切勿便去,候三柱香足,方可去之。十日后涂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就是“三伏贴”疗法。

     

    . 冬病夏治“三伏贴”的理论基础

    1.“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和“防未病”理念首先,《素问》中提出,“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说明人与自然界是有机的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与自然界相互关联,人在自然界中生活,自然要受到自然界的制约,这就是“天人相应”。因此,人必须顺时生,应时动,遵循自然界的规律才能保证正常的生命活动。冬病夏治“三伏贴”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一个富有特色的重要治疗方法,他根据《黄帝内经》中的“春夏养阳”的原则,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的阳气旺盛,体表经络中的气血充盈的有利时机,通过适当的内服或穴位帖敷的方法来配合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疾病可以得到恢复和治疗,可以说冬病夏治“三伏贴”充分体现了中医学中人与自然相协调的整体观念和“防未病”的理念。

    2.中医的五行学说理论中医的经络学说理论中医五行学说理论认为“春为木,夏为火,长夏为土,秋为金,冬为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中医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然后通过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二别经、别络、孙络、浮络、经筋、皮部网络联系而组成的经络系统,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等全身的器官、组织、血液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通过气、血、精液的濡养作用,来完成机体的完整的机能活动。通过体表这一经络的闸门来完成冬病夏治“三伏贴”这一“防未病”的过程,正是通过刺激腧穴的方法通经活络,活血通脉,温经散寒,促使人体的阳气充沛,经络气血贯通,总体抗病能力增强,达到宿病能够得到救治和“防未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