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胸心外科

        胸外科成立于1989年,前身为胸外肿瘤科,经不懈努力,胸外科已逐渐发展成一个集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临床科室,科室现有专业技术人员20人,其中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3名,住院医师3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4名,护士7名,科室医师及护理人员先后多次曾在外地进修学习,并与上海瑞金医院、天津肿瘤医院、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兰大一院、二院、省肿瘤医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聘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前来指导,不断开展新技术,力争达到三甲医院的国内先进水平。 胸外科近年来投入了大量的新的医疗设备,有电子纤维支气管镜、多功能呼吸机、多功能血气分析仪、胸腔镜、体外循环机等先进设备。主要致力于胸壁、气管、肺、食管、贲门、纵膈(胸膜、心包、心脏、大血管等)等的良恶性疾病及胸部外伤(肋骨骨折、胸骨骨折、肺挫裂伤、血胸、气胸、膈疝)、胸腹联合伤等疾病的治疗。常规开展的手术有:颈根部占位病变(胸廓上口病变)切除术、胸壁结核病灶清除术、胸壁软组织肿瘤切除术、乳腺疾病根治切除术、肋骨肿瘤切除术、胸廓成形术、肺良性肿瘤楔形切除术、肺大泡切除术、老年人巨大肺大泡综合性外引流术、肺囊肿切除术、肺癌的肺叶切除术及全肺切除术、支气管病变袖状切除术、慢性脓胸胸膜纤维板剥脱术、各类膈疝开胸修补术、纵膈肿瘤切除术、贲门癌(包括胃底贲门癌)根治术以及食管癌根治术、心包部分切除术、动脉导管未闭开胸结扎术,其中高位食管癌食管全切-胃咽下吻合术、扩大型肺癌根治术均填补了我市空白。开展了肋骨多根多处骨折、胸骨骨折、锁骨骨折记忆合金接骨器内固定术,在急危重症胸部损伤治疗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开展了胸腔镜下胸外科常见病的微创诊疗。近期胸外科将计划开展心血管外科手术。 科研成果《小切口开胸术临床应用研究》、《化疗联合益气补肾散结汤治疗中晚期肺癌疗效及毒副作用的临床应用研究》通过了天水市科技局鉴定,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发表国家级论文10余篇,省级论文10余篇。......
您现在位置:科室导航 >> 外科系 >> 胸心外科 >> 科室动态 >> 浏览文章
    食管癌诊治新进展
    时间:2019/5/14 14:49:23    作者:未知


    食管癌TNM分期的应用与改进

    7版食管癌国际TNM分期已于2010年开始实施,目前全球已有多篇文献报告了新版TNM分期的使用情况,并提出了不少改进意见。在此次大会上,食管癌国际TNM分期项目负责人、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赖斯(Rice)教授分析了下一版(第8版)TNM分期可能出现的改进。他认为,当前食管癌TNM分期的最大缺陷在于所有资料仅来源于食管切除病例,而制定术前临床分期(cStage)、新辅助治疗后临床分期、非手术患者放化疗后临床分期(ycStage),以及新辅助治疗后病理分期(ypStage)等是未来的研究方向,这些改进依赖于收集到更多的病例数据,建立庞大的数据库。其次,第7TNM分期引入肿瘤病理类型(腺/鳞癌)、分化程度等“非解剖”指标,这也是TNM分期改进的趋势,将会纳入更多可影响预后的“非解剖”指标。

    未来食管癌分期将针对个体分析,形成判断模型和预后模型,前者基于肿瘤临床分期和其他个体指标,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的选择;后者基于病理分期与患者指标,实现对个体预后的精确预测。

    食管癌治疗新方法和新技术

    食管癌内镜下切除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下判断早期食管癌侵犯深度,对是否选择内镜下切除至关重要。

    日本东京大学武土(Muto)等认为ESD联合放化疗治疗Ⅰ期食管癌的前景值得关注。日本佐久(Saku)中心医院高桥(Takahashi)报告了早期食管鳞癌ESD术后患者的长期生存结果,R0切除率可达95%,最常见并发症是纵隔气肿(3%),无食管穿孔及大出血情况;若切除范围超过食管3/4环周,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率极高。

    荷兰乌得勒支大学医学中心范德·斯勒伊斯(Van der Sluis)介绍了108例机器人辅助腔镜下食管癌切除术经验,平均手术时间为399 分钟(360~550分钟),平均失血量为590 ml;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为35.5%,吻合口瘘发生率为18%,术后院内死亡率为4.5%,研究提示机器人辅助食管癌切除安全、有效。香港中文大学赵伟仁(Philip W. Y. Chiu)也报告了相似结果。

    食管癌新辅助和术后辅助治疗

    食管癌患者的长期预后始终让人沮丧,尽管已有一系列外科技术和肿瘤诊治方案得以进步,但目前食管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仍难以超过35%。笔者认为,在以外科手术为主导的前提下,食管癌治疗最终要走多学科联合治疗道路。

    荷兰一项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发现,食管癌新辅助放化疗联合手术,与单纯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没有差异,新辅助治疗组的R0切除率明显高于单纯手术组(92%69%),两组患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存在显著差异(47%34%);研究者同时认为,新辅助放化疗联合根治切除是治疗可切除中晚期贲门癌的标准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日本琉球大学学者今城(Kinjo)建议,对新辅助放化疗有反应的患者,仍要在术中积极清扫淋巴结。数据显示,在对新辅助治疗有反应的患者中,仍有淋巴结微转移现象;淋巴结微转移与患者对新辅助治疗的反应程度没有必然联系。

    食管癌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

    前面提到,未来食管癌TNM分期可能会加入更多“非解剖”指标,基于分子生物学的一些生物标记物也可能被纳入到新的TNM分期系统中。

    荷兰学者普林斯(Prins)等报告,14.2%的食管腺癌患者存在基因Her2/neu过度表达,同时19.1%的患者存在Her2/neu基因扩增。他们的研究结果强调了进行Her2/neu基因检测的重要性,因为这一部分患者可以从曲妥珠单抗治疗中获益。

     郑州大学王立东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了中国人群中的食管癌易感基因C20orf54PLCE1,这一结果发表在2010年的《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

     山西省长治医学院纪爱芳副教授关于C20orf54进一步研究进展的大会发言,显示遗传易感性对食管癌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C20orf54功能性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食管鳞癌风险相关。

    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学者检测巴雷特食管、食管腺癌、食管鳞癌和对照正常人群食管/食管癌组织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表达后发现,这一抗原在食管癌中表达最高,巴雷特食管其次,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因此,经胃镜活检监测食管反流病患者的SCCA表达水平,有助于筛选出“高危”病例并加强监测。

    东西方食管癌研究对比

    最新版NCCN指南建议,手术仍是早期(Ⅰ~Ⅱ期)非颈部食管癌患者的首选;颈部食管癌的首选治疗则是根治性的放化疗方案(放疗剂量:50.4 Gy);对局部晚期的食管癌患者应考虑进行术前新辅助放化疗(放疗剂量:45~50.4 Gy)。ESMO方案与NCCN方案大部分相似。

    日本学者介绍了食管癌前哨淋巴结的研究情况。食管的淋巴转运分布从颈部到上腹部,范围广泛,这决定了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复杂性、多样性。经术前放射性显像技术形成的淋巴系统成像,进行前哨淋巴定位,有助于指导术中淋巴结清扫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