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肾病科

        

肾病科以中西医结合诊治肾脏常见病、多发病及部分疑难杂症为特色,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在天水市乃及陇东南地区享有一定知名度。科室拥有一支技术精湛、训练有素、服务优良的专业技术团队,其中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3名;医师中硕士2名,其余均为本科学历。科室不断选派技术骨干赴南京、西安等地大医院进修深造,学习先进医疗技术,同时也请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专家定期来我院坐诊,指导诊疗工作。科室对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IgA肾病、间质性肾炎、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尿路感染等原发性、继发性肾脏病的诊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血液净化中心拥有65台国际先进的血液透析机、在线血液透析滤过机及CRRT机,可开展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滤过、血液灌流、持续性肾脏替代(CRRT)等治疗,以上设备均配置有细菌过滤器、干粉挂架,并配有最新型迈凌双极反渗水机一台,为开展高品质的血液净化提供了可靠保障,是我省早期实行高通透析的血液净化中心之一。中心可开展各种血管通路的建立(包括临时导管、半永久导管、动静脉內瘘),对急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急性农药中毒、难治性心功能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脏器功能衰竭、急性重症胰腺炎、顽固性胸腹水等多种危重疾病等疾病的治疗取得非常好的疗效,受到了广大患者的好评。治疗人次已增长至年1.8万余人次,无论数量和质量在我省均处于较高水平。

科室积极开展科研教学工作,完成省级继续教育项目1项,市级科研项目4项,其中2项获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撰写学术论文10余篇,分别在《中华肾脏病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等刊物发表。

中西医结合特色诊疗:

  1. 阳和汤加味配合激素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
  2. 中医“托透伏邪法”治疗IgA肾病、紫癜性肾炎;
  3. 中药穴位贴敷、结肠透析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
  4. 中药药浴治疗尿毒症患者皮肤瘙痒、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5. 健脾益肾汤治疗糖尿病肾病。

肾病科全体医护人员祝您早日康复!

......

您现在位置:科室导航 >> 内科系 >> 肾病科 >> 健康科普 >> 浏览文章
    伏羲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
    时间:2019/4/28 8:26:47    作者:未知


    11066584_957183.jpg

     

    伏羲又作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史记》中称伏牺,姓风氏,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据考证,他出生在甘肃省的天水一带。以伏羲氏为代表的远古先民们,在长期的生存和治世斗争中,创造了亘古常新的伏羲文化。而伏羲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在许多典籍中都有记载。唐代历史学家司马贞的《补史记·三皇本记》中载:伏羲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作三十五弦之瑟。”这对伏羲文化的内涵和核心内容作了清晰丰富的描述。伏羲文化(周易)是举世无双的国宝。它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于中医学的发展也产生了十分深刻而积极的影响。

    1. 八卦中的阴阳原理成为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重要部分

    伏羲对医学的贡献首先在于他开创了八卦理论,奠定了我国最古老的哲学著作《易经》的基础。伏羲抽象地总结了万物统一的规律,建立了以阴阳逻辑为基础的自然宇宙观和方法论,形成了八卦理论的核心思想,创立了易学。用白点表示阳,黑点表示阴,分别用阴(--阴爻),阳(—阳爻)符号来区分,八卦是以乾坤二卦为基础的,乾坤实际上就是阴阳。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易也具有阴阳动静之妙。《黄帝内经》在伏羲画卦取像的基础上,系统地将阴阳五行学说引入了中医学的各个方面,中医经典之作《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均以阴阳作为阐述生理、病理、医理的理论骨架。唐代医家孙思邈提出:“不知易,不足以言医。”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阐述了:“知时知气,斯易之为道,可判然于胸中矣。” 明朝的张景岳提出:“医之为道,身心之易也,医而不易,其何以行之哉?”这就更进一步的说明,中医医术的高明与周易文化的研究是息息相关的。

      中医五脏学说脱胎于易学的阴阳五行八卦学说。五脏配五行的规律是:五行配五脏,火属心,水属肾,金属肺,土属脾,为阴五行;五行配六腑,火属小肠,水属膀胱,木属胆,金属大肠,土属胃,为阳五行。外五行为土主肌肉,口与四肢,木主筋目,金主皮毛,火主血脉等。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一个理论体系,就把内而脏腑,外而躯体,全身联属的经络,内外相通的孔窍,构成这个整体的五大系统,阐明了它的理、法、方、药、证、治。按易学的理论,五脏的病理分为自身的阴阳失衡,及五行生克制化的失衡。五脏相生的关系,本自五行相生的母子关系。分太过为实,不及为虚。实症分母病及子与子病及母。虚症辩五脏之强弱,分为:子盗母气与母不顾子。五脏相克为正常的制约关系。如发生太过与不及皆为病。太过皆为相乘,克制太过相侮为反克。相乘实指相克之脏太盛,被克之脏太过为病。而伏羲文化《周易》的卦象中,将人体配封,分成外五行、内五行。外五行以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内五行即八卦配五脏,乾为肺,离为火,巽为胆,震为肝,艮为脾,坤为胃,坎为肾。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在易理的指导下,中医始终是在一宏观的整体时空条件下,来认识所发生的一切。这种大统一的思想形成了中医所独有的特色,也为中医的前进提供了理论上的武器;也由于中医的蓬勃发展,又进一步的刺激了对易理的探讨和领悟,在诊病、治病及养生方面也有着神奇之功。

    2. 伏羲制九针开创了中医外治法的先河

    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独特的治疗方法之一,已成为中医学走向世界的窗口。探寻针灸疗法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的伏羲时代。传说伏羲是创制针刺技术的鼻祖,晋代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曾说:伏羲制九针。另外,宋代罗泌的《路史》也记载:伏羲制砭。这里的“砭”一般认为是用以治病的石针。伏羲如何创制针刺技术已无从考证,但无疑他是上古时期中华文明产生的重要标志。伏羲为什么要创制“九针”?“九针”是什么样子?据《帝王世纪》记载:“伏羲氏……乃尝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夭枉焉。”这里的“九针”指的是九种大小、形状不同的金属针刺工具,据《黄帝内经》记载,九针包括:镵针,长一寸六分,头大末锐;员针,一寸六分,针如卵形;鍉针,长三寸半,锋如黍粟之锐;锋针,长一寸六分,刃三隅;铍针,长四寸,广二寸半,末如剑锋;员利针,一寸六分,且员且锐,中身微大;毫针,长三寸六分,尖如蚊虻喙;长针,长七寸,锋利身薄;大针,长四寸,尖如挺,其锋微员。通过上述记载,我们可以了解,虽然都以“针”来命名,但是“九针”并不只是用于针刺的工具,有的则是外科工具,如铍针、鍉针是用来切割脓肿的;员针则是用来按摩的,类似于按摩器的作用。其中毫针才是真正类似于现在针刺所使用的针具。毫针的尖要制成“如蚊虻喙”,如果没有金属冶炼铸造技术,单纯使用石、竹、骨类材料是根本办不到的。然而,伏羲所代表的时间大约在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之初,此时尚未使用金属工具,因此《黄帝内经》中记载的“九针”并非真正产生于伏羲时代,只是出现了“九针”雏形,即砭石。新石器时期,人类已能够打制较为精细的石器工具,用石头磨制成各种形状的石针,用以刺激人体某些部位达到治疗目的。在原始社会,这些用具已经被用于医疗实践,是十分令人惊诧的。随着针刺工具的进步,真正的金属“九针”在《黄帝内经》形成的时代被制作出来,推动了针刺技术的发展。由此可见,伏羲是“以石刺病”治疗方法的倡导者,开创了中医外治法的先河。

    综上,我国中医学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特色,以其完整的体系和确切的疗效日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重视,而伏羲文化中的阴阳理论,成为中医学理论哲学思想的主要文化根源之一, 伏羲制九针也开创了中医外治法的先河,因此千余年来被我国医界尊奉为医药学、针灸学之始祖。